首页 > 女生言情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478章 市场经济改革利弊(一)

第478章 市场经济改革利弊(一)(2/2)

目录

并且贪污原本要发放给下岗工人的安置费,致使1146万余元安置费至今未归还,566名职工被迫下岗,生活陷入困境,部分职工甚至因贫病交加自杀。

最终该案犯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虽然该案发生在2009年,比1993至2003的下岗潮晚了好几年,但可以想象在九十年代下岗潮国企破产转让最多的时期,类似的事情还有多少。

在转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此巨大的代价还不止这一个。

市场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引入竞争机制刺激各行各业发展,同时也放开一些高投入领域允许私有企业和国营企业并存,给国家财政支出减负。

在做这方面的选择时,一些普惠型领域也纳入了其中,比如教育和医疗。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面临着财政困难,教育和医疗这两项普惠投入又非常的巨大。

上面削减了这两项的投入,地方上拿到的资金少了,但是事情还是得地方去做的。

没钱,又不能让百姓没书读,于是地方就喊出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集资、捐款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带来的变化是改革以前教育都是以公办为主,实行低收费甚至免费教育政策。

小学和初中基本不收取学费,高中和大学虽然有少量学费,但数额很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能享受助学金等资助,总体上百姓教育负担较轻。

而改革以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实行收费制度改革并逐步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

虽然国家也出台了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一系列资助政策,但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每年数千块上万块钱的学费和数千块上万块的生活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家庭,甚至可能需要举债供孩子上大学,经济压力明显增加。

另外是在引入非公立教育后,教育开始出现差异化。

只有公立教育时,所有人学的都是义务教育,不过因为就学人员基数非常大,国家负担的成本高,所以一个老师往往要同时教很多个学生,教育质量就没那么理想,但至少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学好学不好也凭各自努力。

而非公立教育也就是私立学校,因为逐利,他们往往会投入更多的资本,营造更好的教育质量,吸引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将孩子送入他们学校,同时收取远高于义务教育的学费。

因为投入的资金更多,可以聘请职业能力更优秀的教师,同时因为给教师的薪水足够多,学校就可以对教师下达更高的教育指标,一个教师也可以负责更少的学生。

学生的成绩整体高于公立学校,他们自然就可以占据高端教育市场。

公立学生与非公立学生之间的起跑线也就此拉开了。

随之而来的是普通家庭也寄希望于自己孩子能通过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前途,哪怕收入水平不高也会尽力送孩子去私立学校。

中国学生的整体教育成本也就在这几十年间激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