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单刀赴会(1/2)
第368章单刀赴会
李逸军至武关,
遇连日暴雨,只能暂驻于武关。
“这雨没完没了了。”李文相看着那大雨不由的抱怨,武关前的武关河水暴涨,
浑浊的山洪奔腾而下,夹着无数的树木等。
“幸好这武关没建在丹江边上,否则估计都给淹了。”李逸站在只有三里周长的武关城楼上。
李世绩道:“此关历史悠久,春秋时便已经建置,最早叫少习关,战国时方改名武关。
选址肯定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风雨交加,兵不能进。
李逸他们也只能被困在此处,幸好这毕竟是一座关城,否则两万余人被困半道荒野峡谷,就更惨。
整个关城,建立在丹江北面的支流武关河北岸峡谷,
关城位置倒是在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少习山,南濒武关河绝涧。
只有东西各开一门,关西地势较平坦,唯出关东行,沿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李大亮望着关前暴涨的河水,感叹着道,“扼秦楚之交,据山川之险。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武关巨防,一举而轻重分焉。”
这座长安东南门户,一直也有驻兵。
不过李渊入关后,立即就兵出武关,经营山南。就算朱粲在山南肆虐最凶的那段时间,也仅仅是打到了南阳盆地西边的淅州,离武关还几百里。
河水环绕着东西南三面,
这座关城确实险要。
秦关百二,据此险能够以二敌百。
“这雨不会一直这样下吧”李文相问。
“不会的。”李大亮望着天,“估计一两天就能放晴了。”
“我一点看不出来,就感觉天河漏了。”牛进达很烦这种天气。
几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遇到这种极端恶劣天气,能在关城中驻扎都算运气好了,想当年隋文帝派兵三十万远征高句丽,
结果在辽泽就遇到连绵不断的大雨天,
后勤粮草补给跟不上,
士兵们又水土不服染病,
最后连边境都没走到,高句丽人影子都没看到,陆路大军就几乎全覆没了,而海路的舰队更是遭遇风暴,大多沉没,这给了杨坚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的隋军能在草原上,跟突厥人展开十几万人规模的骑战,还能用骑战把突厥可汗打的吐血逃亡,
却在辽东连个敌人影子都没看到,就折损了三十万大军。
“这雨下的,感觉哪里都湿哒哒的,衣服都要霉掉了。”河北魏郡人李文相,很不习惯这种雨天。
李逸一点不慌,打仗嘛什么事都可能遇到,
天气这个敌人,只是最好对付的一个。
他们现在毕竟还在武关,手里粮食也足够,又没有危险的敌人在旁边,已经很不错了。
霍氏也挺乐观的,她居然还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到
居然也还能捕到鱼。
“今天捕到好几尾大鲤鱼,我给你们做鱼鲙。”
李逸以为霍氏在河北被称为霍总管,义军中很有威名,擅长骑射砍杀,没想到也有细腻的一面。
她的厨艺挺不错,
处理鲤鱼,切鱼片薄如蝉翼,连抽鲤鱼筋刮鱼鳞扯鱼皮都那么娴熟。
这抽筋扒皮的熟练,让李逸不由感叹,这真是彪悍的女总管,既能上战场骑射砍杀,也照样能做鱼生。
李世绩和李文相都喜欢鱼生,尤其是配李逸拿出来的柿子酒。
李大亮以前也在瓦岗呆过一段时间,不过他在瓦岗地位较低,喝酒时还感慨说当年张弼救他一命,后来他却不辞而别归唐,也不知道他有没受连累。
李世绩和郭孝恪他们以前虽在瓦岗是高层,可张弼级别太低,他们根本不认识,也不知道张弼下落。
“晋国公不吃吗,可是瞧不上我这手艺”霍玉问。
“不,我不吃鱼生。”
“为何”霍氏先是好奇,然后好像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也认识不少人不吃鱼生甚至是不吃鱼,
前些年河南河北义军蜂起,隋军四处围剿,义军多是些活不下去的饥民,人虽众却缺少武器铠甲,也没经验,经常几千几万人,被官军几百几千人轻易击败。
我就有好几次惨败,战死的义军伏尸遍地,更有染红河水,尸体把河堵断流的。
后来啊,那河里的鱼都没有人敢再吃,因为渔民捕上来鱼,剖开肚子,里面”
霍氏没再说下去,可大家都知道她说的是什么。
大家以为李逸不吃鱼生,可能是他当年跟随师傅李真人云游天下时,见过这种事情。
李逸也没解释,他其实是怕鱼生有寄生虫,以前也提醒过别人少吃,但没几个在意的,所以他现在一般也不说,自己不吃便是。
“鱼我其实还是吃的。”
李逸烧开一锅清水,
把霍氏切的很薄的鱼片夹起一片,放沸水里轻轻涮上几下,便全熟了。
夹起来,蘸上蘸料,吃起来也不错。
“鱼生哪有你这样吃的,暴殄天物啊,一点都不鲜甜了。”李世绩摇头。
他们吃着鱼生喝着柿子烧,
霍玉也夹鱼生涮着吃,两人边吃边聊天。
“霍总管为何还要选择留在关中你完全可以留在长安,过贵妇人的生活,安稳、富足,也轻松。”
霍氏笑笑,“贵妇人的生活每天把时间都在描眉涂唇化妆上,整天研究各种眉毛、发髻样式,甚至是只眷顾衣裙、首饰、插、焚香,还是说贵妇人间互相拜访喝茶、打马球”
她摇头,“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可能是种折磨,我可受不了。”
“霍总管是放心不下文相兄弟吧”
“他耶死的时候,他还小,我一手拉扯大的。”
望着外面的风雨,还有那暴涨的武关河水,霍玉问他:“晋国公,东边到现在可还没半点动静啊。
你的那计划是不是失败了”
“不急,再等等,让箭再飞一会。”
“晋国公似乎非常有自信”
“我有预感,很快会有好消息,而且不止一个。”李逸微笑。
汉东。
随州随县城中,显州道行台长史、随州总管、刺史田瓒看着手中的信,
这信他反反覆覆的已经看了许多遍了。
这信是唐山南安抚使、汉水道行军总管李逸写的,却不是写给他,而是写给杨士林的,信里让杨士林出兵讨伐自己,还说只要砍了自己脑袋献上,朝廷不仅既往不咎,还要赐他国姓李,封楚王。
“你们怎么看”
田瓒问面前的族中兄弟和心腹部将们。
“这信是我们的人在大洪山山口拦截下来的,李逸使者伪装成商人,要往北面显州去,所以我觉得这信是真的。”一名将军道。
“对,如果李逸派人直接把这信送给我们的,那肯定是故意挑拨离间,可现在他悄悄的派人往北边送信,被我们拦截下来的,那就一定是真的。”田瓒次子也道。
另一名参军则道:“经审问,那人承认,他接到的任务是假装成商贩,坐船顺汉水而下,然后再往北,他并不知道信件内容。”
田瓒手指叩击着桌案,
“我现在怀疑,杨士林可能也收到了这样的一封信,但内容却是让我去讨伐他,给我加官晋爵的。”
“不可能吧”
“哼,有什么不可能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兵不厌诈。”田瓒拿到这信后,脑中也是转过各种念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