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大明:开局召唤游戏玩家 > 第三百六十三章 番茄蛋饭二十五块半

第三百六十三章 番茄蛋饭二十五块半(1/2)

目录

济水兵败的消息随着四散溃卒,迅速搅动涟漪,一路上诸多县城大开城门,县官逃走。

听闻贼军将近的士绅们,纷纷拖家带口逃往运河乘船,连家中田产商铺都不顾了。

毕竟传闻中的贼军已是见绅就屠的疯子,说是要把北方千亩田产、举人以上的士绅一个不留地屠杀干净,比黄巢还要疯魔。

士绅们不知传闻真假,只知保命要紧。

有人高呼北地贼军的暴虐程度,堪比当年胡虏乱华,而他们也要经历“衣冠南渡”的惨剧。

好在江北仍有官军主力驻扎,士绅们深知去了江南富庶之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实在挤不上河船的,便联络其他家族把家丁聚一起,沿河南下。一连上百里尽是兵荒马乱的混乱状态。

刺鼻的气味弥漫半空,各式行李物资四处散落,破败的马车侧翻,周围躺着一片男女老幼的尸体,从尸身残留的碎布判断,这些人出身优渥。

他们不是死于贼寇,便是乱兵……

望着附近遭受混乱的痕迹,杨文岳感慨万千,这一切都是他指挥无能造成的,若是剿贼顺利,唉……

周遭的粮草难以征集,诸多县城陷入“无政府状态”,仓库钱粮早被贪腐一空,亦或是被乱民趁机搬走。

他就算是派兵下乡打粮也往往扑空——

百姓视官军如妖魔,刚听见动静便跑的比兔子还快,诸多粮食布匹也都被藏到寻不见的角落。

官军明明在大明土地行走,却像深入敌后一般补给困难,不得不宰杀骡马充饥。

每日每夜都有兵卒受不得“煎熬”自行带队离去,原本六千余众几乎要跌破四千。

杨文岳心知再这般下去,不等离开山东便要散伙。

就在艰难之际,他忽地探知前方出现两股“人马”,拉近一瞧才知是南逃队伍与“贼军追杀队”。

这支贼兵不过三四百,追着两千人的逃难队伍反复冲杀。

不过这贼军旗帜单一,仅有几面不伦不类的红巾旗帜,上书“红巾军先锋副将”、“大齐正印总兵官”、“红巾征明右路元帅”。既不通乞活贼,也不符红巾贼,更没有二部贼军常有的杂乱旗帜。

眼见良绅遭遇追杀,杨文岳再次陷入犹豫。

万一这些贼军货真价实,他仅有四千败卒,正面硬碰硬还会暴露行踪……

“杨督宪,我等救还是不救?”

标营副将朱裕满脸疑惑,期望得到总督一句可否。

环视周遭一圈,一众部将投来迷茫的视线,杨文岳心知此时不能露怯,必须拿出总督的威严来,否则溃散的规模会愈大。

四千打四百,纵使贼军悍勇,也有一战之力!

杨文岳把心一横,咬咬牙说道,“速去剿贼救民!”

军令下达,数千士卒立时出动七成。

杨文岳原以为要历经一场恶战,没想到这伙贼人一个照面便溃了,被俘一半有余。

经过一番审问得知,这伙人尽是本地奸民,听乞活贼渡河北上,又闻红巾贼打垮官军,便打着红巾的旗号劫掠士绅,一来响应贼军“抑制豪强”的政策,二来壮大实力,为日后投靠贼军攒资本。

听到“屠杀士绅”的时候,杨文岳暗暗心惊,质问小贼抢掠财物就算了,为何滥杀无辜。

这小贼一脸谄媚地说道,“是那红巾贼要屠杀官绅,我们只不过是投其所好……”

“奸贼!”杨文岳把手一挥,这小贼笑容戛然而止,其他俘虏也被逐一斩杀,上百颗圆滚滚的人头在地面抛下血痕。

既见暴徒打着贼军旗号作乱,便有无数恶民效仿。

北地秩序彻底崩坏,如此一来,他就算拢住数千兵马北上京师,能将陛下带往川蜀,亦或是江南?

北上之路已然成为死路一条!?

获救的士绅们也劝说杨文岳与他们同行南下,又告知他贼军进驻济南,已杀尽衡、德两藩。

各地贼军都在疯狂扩张,一旦各部地盘接壤,势必爆发大战,君不见晋末北方连连战乱?

今日多部贼军的残忍程度,丝毫不逊当年的胡虏。

到时候十数万贼军争相攻伐起来,杨文岳这几千官军能顶什么用?还不是去送死?

“君父在北,吾怎可弃君而去?”

“杨督宪为君为国殚精竭虑十余载,已是仁至义尽,奈何昏君治国操切,赏罚不明。今日你济南大败,两藩失陷,山东糜烂,直隶震动。依昏君气量,岂能容你?你不念己身,也该念你的一家老小,顾念你身边数千将士的安危吧?”

至于京师里的皇帝自有造化,江山糜烂至今,多半是昏君胡乱治国而致,与忠心大臣们何干?

即使发生不忍言之事,也能挑一位宗室继承大统,重演“东晋”划淮而治,守住半壁天下,大明江山犹在。

“是啊,杨督宪,此去京师也是有去无回啊!”

几番劝说下,杨文岳几乎打消北上的念头,打算突破野狼贼、乞活贼的活动区,前往豫北与李爵爷会合,如此加强北伐力量,也能早日解救君父。

于是又有士绅劝诫,贼控区尽是贼兵主力,杨文岳区区数千兵马如何匹敌,仍然是自寻死路。

最好是沿着运河南下,江北官军除去李爵爷尚有四镇兵马。

即使这四镇兵马“养兵自重”,但真被贼寇打上门还是能打的,届时杨文岳作为实权总督,还怕不能慢慢节制这群骄兵悍将?

一旦整顿十万大军,再与李爵爷相约北伐,顷刻间便能扫清北地贼寇,到那时杨文岳岂能不得爵位?

要知道有明一朝,被封爵的文官可是两只手都数得过来。

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说的杨文岳内心燥热,一股不属于中老年的志气油然而生。

为了一个必杀自己的君王赴死,死在途中,或是死在刽子手刀下,无人知晓自己的忠义气节?

还是保住性命南下,筹划北伐之机,成为半壁江山的顶梁柱石?

是个人都能做出抉择。

杨文岳咬咬牙便做出了南下的抉择。

他也知道,若是此刻他执意北上,数千身心俱疲的将士兴许要“挟持”他强行南下。

那时丧失威信的他,怕是连掌控军队的资格都没了。

抉择既下,数千大军与逃难队伍沿运河南下,一路上或多或少遭遇贼寇、匪盗,好在都是有惊无险,顺利抵达东昌城郊。

东昌城门紧闭,甲杖简陋的兵士占据城头,门外关厢的血腥狼藉诉说着这里发生过的悲剧。

终于遭遇一座守备完好的城池,将士们都想着进城饱餐一顿,这些天多了士绅队伍的嘴,缺粮缺得厉害,马骡都被吃掉大半。

一名参将本想打马上前喊门,却被杨文岳立时阻止。

墙头守军勉强可称“严整”,却不挂一面军旗,于是遣一员骑术好手踏马前去叫门,自己率部暂住城外关厢。

谁料城上并未要求来者自证身份,反而意味深长地询问一句:“你们是明军,还是贼军?”

当骑手复述上述回话,杨文岳顿觉有些古怪。

若守军心向大明,应该称呼官兵,并细问来着所属部众才是。可要是守军已投贼寇,便不该以“贼军”称呼来者啊。

无论如何,杨文岳都意识到,城头守军在辨认来者立场!

倘若此刻说错一句,他们一行人会被拒之门外,被城上守军攻击。

数千疲惫之师再受挫折,只怕要一哄而散。

杨文岳或许可以命令士卒绕城南下,可是缺少的钱粮却无处补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