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庆功仪式&随迁子女(2/2)
“……关于资金用途。”
“……比如,随迁子女入学难,入学需要根据地方政策办理很多证件,需要大量从城市往返老家的车费,那么农民工就可以申请志愿者帮忙,咨询政策解读,并申请车马费……”
“……比如,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生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甚至法律援助……”
“……比如,农民工进城打工之前,可以用这笔资金,组织大家重视政策、学习政策、解读政策、了解政策。”
“很多时候,农民工不去寻求帮助,仅仅因为他彻头彻尾的茫然,不知道有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因此,面向农民工的培训,并非作深度解读,而是编成小故事、顺口溜,田间地头,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塞进他的脑子,比如——”
“农民工张三和李四都喜欢寡妇王小凤,王小凤担心自己的随迁女儿,于是张三和李四为了讨寡妇欢心,想办法帮她的孩子办学籍,那么都需要哪些手续呢……”
现场哄笑起来。
小记者笑得眼泪都冒出来了。
讲完,罗璇挥舞拳头,咬牙切齿:“我们的目标是——你!只需要!模糊地知道!有这么回事!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回来找我!不用你懂!”
现场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又渐渐响起掌声。
掌声一个传一个,连绵成势,最终汇聚作一处,如罗桑河水翻滚,如骤雨拍打在河面,滚滚而至,经久不衰。
小记者边笑边拍手:“这个没得说,这是真在一线干过,是真和农民工打过交道。”
老记者感慨:“务实,多么重要。人啊,还得扎根在一线,扎扎实实地做实事,提出来的办法才不悬浮。你说那些大道理,说破了喉咙,谁听呢?那些大道理,是讲给大众听的吗?”
小记者歪鼻子:“才不是。我看啊,那些人讲的大道理,都是说给上头听的,他们的头昂得高高,从来都没往下看过一眼。”
罗璇在台上说:“
“来活了,拍吧。”老记者说。
小记者抬起头。
……
忽地,她指着台上说:“那个,不是上次工人占了罗桑厂,挺身而出去爬墙的人吗?”
张东尧穿着一件白衬衫,在灯光下,亮得刺眼,白得严肃。
“他,我记得他。”小记者轻声说,“当残疾工人和退休老工人躺在地下,喊着和厂子一起死的时候,这个小伙子从他们之中穿过,未曾向地下的人看哪怕一眼。他似乎不关心普通人,也不怜悯老人和残疾工人。”
老记者注视着张东尧。
沉默了很久,他说:“但他依旧在这里。他依旧守着这个县,为工人做事,为农民发声。”
“师傅,您是想说,论迹不论心吗?”
“我想说,人是有很多面的……人也都是会变的。”老记者说,“一线工作难做,我们不是他,我们要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宽容。”
台下,有人质疑张东尧:“张博士,你是博士,天然是社会精英,您的履历太过耀眼,可以很容易地去社会上找一份高薪的工作。那么,您会长久地留在罗桑县,来负责推动这件事吗?您有过基层一线的工作经验吗?您知道农民工随迁子女工作具体该如何开展吗?我们应该如何信任你,能善始善终地把这笔钱用到位、把这份不赚钱的工作尽职尽责做好呢?”
“张博士,我们并非对您有意见,我们只是必须履行公众监督职责。”
张东尧坦然道:“我不会半途而废,也没人比我更合适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是我自己主动争取的,佐证材料有相应几次会议的发言纪要,以及内部竞聘的公示。程序与流程合规透明,欢迎公众监督。”
“您争取这个机会,是为了给您的履历贴金,从而走仕途吗?”提问的是南方系的记者,异常犀利,“您有私心吗?”
张东尧静默了几秒钟。
“有。”他说。
现场哗然。
“您的私心是什么?”记者追问。
“因为我自己就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张东尧平静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