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淮州之变(1/2)
在虞国派出使者与宁国和谈之时,曹彖所率的宁国大军也已将淮州城包围了起来。与此同时,东莱国派也的一万八千人马也兵抵淮东县。
双方可以说,都吸取了上次淮州之战的教训。虞国的淮州镇守使李梁,在发现北宁军有异动,并突然袭击占领了渡口之后,便立即下令各卫兵马全都退守城中。而像淮州、淮东、江县这几城,在上次淮州之战后,都对城防进行了加固。并且城中的粮草、军械也屯积的比较充足。
宁国这一边也采取了与上次不同的方式。曹彖所率的七万大军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分兵行动。而是将主力都用在了对淮州的围困之上。只是分派出了一万多人马在淮州与江县之间的要道上选了一处地型较好之地扎营防守。
这样,如果江县的虞军北上增援,他们也能据险阻敌。而且很快的能得到淮州大营的增援。而不至于让敌给个个击破。至于淮东那边,曹彖当然并不指望着东莱那不足两万的兵力,就能攻破有一万虞军驻防的淮东城。而是让其阻断淮东与淮州之间的联系,让其无法增援便可。
因为整个地区重心便是淮州,一但淮州城破,那其余各县,要想拿下,便容易的多了。当然,还有一点便是。现在曹彖也在等待着和谈的结果,所以这才围而不攻。他也深知,淮州城高墙厚。且城中兵力也有一万四五左右,再加之那李梁也非庸材。所以若要强攻,必定伤亡很大。若是能逼得虞国签定城下之盟,那就再好不过了。
当然,宁国朝庭也不会给虞国太多时间。以免生变,在宁国强势的逼迫之下。虞国只得同意了割让淮州及属下五县、并建康郡辖下在江北的三县。同时还要求其提供岁币等条件。
在和谈达成的消息传到曹彖的淮州大营之时,林嶷派出的传旨之人也到了淮州城。
其实淮州镇守使李梁与府尹马元久在数天前便已接到了闻双的密信。信中告诉他们,援军已正朝江县集结,让他们务必坚守。同时还将先皇嫡子以及林嶷是篡位之君的消息都一并告知了他们。
李梁与马元久可以说都与林逍遥有过较深的接触,无论是对其人品,还是能力,都是相当认同的。如今既然得知他是先皇嫡子,而那林嶷却是逼父弑兄而上的位,两人一合计,几乎没有分歧的便一直同意打算站到林逍遥一边。
所以,当接到林嶷让其率军撤至楚州,将淮州拱手让人的圣旨之后。当即便将传旨的太监给杀了,随后召集几名主要的将校,将事情公之于众。
这些将校一听,朝庭竟然这样做。自然也是群情激奋,纷纷支持他俩的决定。愿意誓死坚守淮州城。
随后便与众人商议道:“本将决计将计就计,灭灭那北宁人的威风。”
正好,北宁也派人来一面催促他们撤军以及商议接管淮州之事。
而李梁也故意派人去与之商谈。淮州乃是边境重镇,属于军事重镇,所以平时府库里所存金银并不算多,主要是粮草、军械囤积不少。
而北宁一方认为,即然虞国即已割让淮州,那这些东西就自然应该归属宁国。而李梁派去的人却认为,这些粮草军械本属军需,即然军队要撤离,那么也当随军一起撤离。双方就这些事情争论不下之时,李梁却在城内做着准备。
他将东门进城的那条大街,两侧的街巷口子全都用砖石堵塞。两侧房屋后都监时架上了梯子,以方便军士上下。
一天之后,李梁派去的人终于与宁国这边达成了协议。军械粮草,可以让他们带走。而淮州府库及义仓则交归宁国接管。同时约定,后日巳时,由北宁派出三千人马进入淮州城。接管相关府库及衙门。随后北宁在城南的军队将向两边后撤十里,以便淮州的军队经此撤出淮州。
正因为虞国方面的讨价还价,反而让宁国这边放松了警惕。甚至连曹彖也没发现这是虞军的计谋。
一日之后,曹彖令手下一副将,带着三千宁军便进了淮州城。而他在城外则等着虞军全部撤离淮州之后,便率大军入城。接下来便是再派人接管下辖各县了。
此时的淮州城上,已没有什么虞军兵士了。甚至连虞军的军旗、将旗皆已撤下。可见他们也是做好了撤离的准备了。
可是让他意想不到的,那三千人马刚刚进入淮州城,城外的吊桥便突然收了起来。同时那城门也跟着就关闭了。曹彖心中大惊,正在这时,只见那高大的城墙之上突然旌旗招展,虞军的军旗及李梁的将旗都突然之间又竖了起来。
“不好!上当了!”
曹彖的惊叫声刚落,便远远的听见城内传来了一阵阵喊杀之声,同时城上的战鼓也跟着敲响起来。
“将军,咱们赶快调集兵马攻城吧!否则进入城内的那三千弟兄只怕就凶多吉少啦!”
曹彖也是气得牙痒痒,一边拔出剑来,一边骂道:“好你个李梁,竟然使出如此下作之手段!我今日非要踏平你这淮州城不可!”
他刚要下令攻城,那已举的剑却停在了那里。就好似画面定格了一般。过了一会,他又缓缓的将剑还入鞘中。
“将军!这是干什么?再不下令,只怕我们进入城里的弟兄恐怕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