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119章 “公主楼”的吸引力

第119章 “公主楼”的吸引力(2/2)

目录

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旁边路过的新生听了都悄悄绕道走,或者悄悄躲在周围偷听,生怕被叫住问自己的看法。

高考的知识体系里,从来没有教过集成电路的1微米和3微米工艺的区别,也没有讲过微内核和单内核的架构设计,更不用说美日半导体贸易战下的全球产业格局了。

新生们的无知在这些专业知识的讨论面前暴露无遗,不止是新生,高年级的理工科学生平时也没少吃苦头,面对那些看不懂的数学公式、复杂的电路图,还有像天书一样的代码,经常被大佬们问得哑口无言,自信心都快被打击没了。

到了“公主楼”下的这个避风港就不一样了。

这里文科生扎堆,当话题转向人文领域,这些学生们立刻又抖擞精神,争先恐后地加入讨论。

“《荷马史诗》应该比作华国的《西游记》还是《水浒传》?《西游记》有神话色彩,更像《奥德赛》的冒险叙事,但《水浒传》的群雄并起又有点《伊利亚特》的史诗感,你怎么看?”

“乔治·桑和缪塞的爱情故事是不是比她和肖邦的更浪漫?肖邦的音乐才华无人能及,但缪塞的诗意似乎更能打动乔治·桑的心。”

“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共性在哪里?个性又是什么?老子和柏拉图都强调‘道’或‘理’,但一个形而上,一个更偏向理性思辨,这算不算殊途同归?”

……

他们可以畅快地聊尼采说的“超人”是什么,讨论《红楼梦》里贾宝玉有多痴情,或者争辩李白和杜甫的诗谁写得更好。

而且越是宏大的问题,越方便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比如:

“为什么德意志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那段时间,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这些思想巨匠几乎同时出现,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类文明的必然?”

……

这些问题一抛出,北大的新生们顿时像打了鸡血,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中有个来自苏北农村的机械系新生,凭借自己从高中时代囫囵吞枣读来的几本鲁迅杂文,硬是跟一个中文系的学姐争论了半小时《呐喊》的批判精神,赢得了一片掌声。

这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今非昔比了,不再是曾经那个只会埋头刷题的乡下人,而是变成了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体面人。

在理工科大佬面前频频受挫的高年级学生们,也能在这些人文话题中随时都插得上嘴,终于找回了自信,产生了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于是愈发热衷于在文科生扎堆的“公主楼”下徘徊。

甚至有学生在大佬面前频频受挫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不,干脆从理工科专业转系到文科专业里去?

在“公主楼”下的草坪上,那些关于哲学、文学和历史的讨论,似乎比芯片设计和算法优化更能让这群新生们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