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有限的自由(2/2)
在华国人民心中,北大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个象征,一个类似古代太学和国子监的精神高地。
古代的太学生和国子监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北大人亦是如此,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绑在一起。
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社会实践,北大人总想用思想和行动影响他人、改变世界。这种使命感,早已深深融入北大的血脉,成为一代代学子共同的精神底色。
这种崇高的使命感也给北大人带来了巨大压力。
以丁校长为首的北大知识分子们,要想固守北大的精英传统,以北大为思想阵地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那么一味埋头在象牙塔里做学问是行不通的。
丁校长和他的同仁们、学生们,不仅要在学术上追求卓越,还要应对国内外各种现实问题的挑战。
在理想的激情之外,北大学子们的感情生活其实挺压抑的,只是大家都不好意思明说。
现在的大学风气保守,谈恋爱是个敏感话题,学校不仅不鼓励谈恋爱,甚至觉得搞对象会影响学习、败坏风气。稍微亲密一点,就可能被人指指点点,说闲话。
“公主楼”下聚集了全校最好看的女同志和最帅气的男同志,这里是校园里最养眼的地方。
可奇怪的是,这么多人里,竟然连一对光明正大的情侣都看不到。
这些风华正茂的男男女女,就算看对眼了,不小心双双坠入情网,他们也不敢轻易表露,更不敢随意公开招摇,只敢小心翼翼地试探爱情,假装一本正经地讨论学术问题,或者高谈阔论一些遥远的人生理想,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悸动。
裴瑜穿过楼下的人群,走进“公主楼”,发现楼道里也是人来人往。
两个东北新生用带着大碴子味的乡音热情地认着老乡,更远处,哲学系的三个学生堵在楼梯口,为“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
138房间的房门敞开着,裴瑜走到门口时往里一瞧,发现屋里已经住进了三个新室友,还有一个暂时没来报到,另一个则出去买日用品了。
房间里的三个新室友正凑在一起,好奇地打量着她从飞机上带回来的那瓶茅台酒纪念品。
燕园大舞台,有梦你就来,一年考不上那就再战一年。
北大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高考分数达标,就向你敞开大门。
裴瑜的室友们背景五花八门,既有来自燕京一零一中学这种大城市重点中学的,也有来自“乱七八糟”偏远小地方和“乱七八糟”无名中学的。
正所谓“五湖四海”、“八方来路”。
在北大,没人会因为你老家在哪儿、以前读什么学校、年纪多大而瞧不起你。
只要进来了都是校友,在北大站稳脚跟的资格只是学术能力。
北大的宿舍很破,对于这一点,裴瑜已经有心理准备了。
自从穿越到八十年代的华国以来,她住过稍微像样点的地方,也就是京海的锦江饭店,还有去波兰华沙参加IMO竞赛时主办方安排的酒店。
除此之外,无论是京海一中、南开大学,还是北大所谓的“公主楼”,住宿条件都非常一般。
好在她的室友们人都挺友善的,相处起来几乎没遇到过什么矛盾。
北大的这几个室友也一样,都是很可爱的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