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测试(2/2)
朱瞻基看到这一幕,瞟了一眼身旁剩下大约三分之一的檀香,嘴角微微翘起。
按照工部的测算,一炷香的时间大概等于半小时,三分之二则约为二十分钟。
从仪凤门到长江码头的距离是四里,往返就是八里。
由此推算,这辆马车在这个区间的平均时速接近十二公里。
即便马车上装着五百斤石头,还坐着一个一百多斤的车夫,这样的速度依旧显得相当可观。
也许看起来不算特别快,但要知道,那个年代普通马车的时速通常在五到十公里之间。
虽然也有马车能达到二十多公里的最高速度,但这往往只能维持很短的距离,因为马毕竟不是机器,总需要休息恢复体力。
因此,这样的十二公里时速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太子殿下,太孙殿下,工部的检测结果已经出来啦。”
周忱手里拿着一份由工部计算好的文件,走到近前。
他看了眼朱瞻基与朱高炽,略带兴奋地说道:
“依据工部的数据,如果是在水泥路上,一辆载重约四石的马车,在一个时辰内至少能跑三十里以上;而且一旦速度提起来,在水泥路上马车会变得非常省力。
假如一天十二个时辰全用来赶路,并且扣除必要的休息与用餐时间,马车可以行驶一百五十里。
若是遇到紧急情况,不惜一切代价,哪怕牺牲马匹健康,日行两三百里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这数据可靠吗?”
朱高炽之前听朱瞻基提到此事时,心里就已经决定,不管修筑水泥路要花多少钱,一定要建一条从应天到顺天的水泥路。
毕竟若按朱瞻基所言,那些服务区和收费站之类的配套设施,未来产生的收益肯定能覆盖成本,甚至还能盈利。
所以即便初期投入较大,这对当下的大明朝而言也不是问题。
虽然这些都是朱瞻基随口提及的想法,但朱高炽深知自己儿子经营有方,因此对水泥路未来的盈利能力深信不疑。
然而,当他听到周忱汇报的具体数字时,还是忍不住惊讶了一番。
因为周忱给出的结果确实令人震撼。
要知道,这个时代普通的马车即使拼尽全力疾驰,一天最多也只能跑四五十里路。
除非马儿不拖马车,单靠它们自己奔跑,才能达到百里以上的速度。
可如今仅仅换了条水泥路,马车的速度竟然一下子提升了四五倍还不止!
若此事用于南方向北运输钱粮,岂不是能省去数倍的时间,并且在途中减少数倍的损失?
周忱听闻太子朱高炽发问,连忙答道:“回禀太子殿下,这都是工部根据此次试验得来的推测,仅是一次试验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偏差,但相差不会太大的。”
“那就再试验一番!”
朱高炽还未开口询问,旁边的朱瞻基听到周忱之言后立刻说道。
毕竟这是第一条水泥路,准确的数据仍是必不可少的。
唯有最为严谨的数据,方能作为参考依据。
如此一来,水泥路的优势才能更清晰地显现出来,也能成为后来者的标准,便于对比评估。
朱瞻基稍作沉思,便对周忱下令道:
“单次试验可能有偶然因素,那就试验两次、三次、四次。
传令下去,让工部再准备几辆相同型号的马车进行测试。
此外,在测试时,同一辆马车也需反复试验,每次装载的重量都要有所调整,详细记录每种情况下的结果。
今后凡是检测或试验,都必须以此为准。”
“臣遵旨!”
周忱微微一愣,随即点头答应。
话音刚落,他便转身离去重新安排。
几辆马车并非难寻之物,不久之后,五辆大致相同的马车就被备齐了。
五辆马车毫无二致,上面还挂着同样款式的旗帜,显然是刚刚从附近运送货物的商贩那里临时征调来的。
马车的样式、大小,甚至连拉车的马匹也几乎一致。
一切准备妥当后,按照之前的步骤,这五辆马车被排成一列。
宽阔的水泥路足有二十多米宽,对并排的五辆马车来说完全游刃有余,甚至还有不少剩余空间。
工部的人快速检查了一遍路面无误后,周忱立即下令:
“开始测试!”
随着指令发出,五辆马车上的车夫几乎同时挥动手中的马鞭。
伴随着马蹄声响起,五辆马车齐头并进向前驶去。
五辆马车相差无几,拉动它们的马匹也属于同等级别,除了车夫操控时略有不同步导致细微差异外,五辆马车几乎是同时前进。
在一旁的朱高炽看到这一幕,不禁摇头看着朱瞻基说道:“殿下,这几辆车是一样的,测试结果恐怕不会有太大差别,是不是该换些不同的马车试试?”
“大师,你觉得呢?”
朱瞻基听见父亲的话,嘴角扬起笑意,目光转向一直沉思的姚广孝。
姚广孝显然没料到朱瞻基会向他发问,稍作怔愣后,迅速答道:“老衲以为甚佳,若几辆马车无异,那测试所得结论自是更为精准。”